全書大意
全書大意
《西潮》這本書總共分成了七部,分別為「滿清末年」「留美時期」「民國初年」「國家統一」「中國生活面面觀」「抗戰時期」及現代世界中的中國」。
在第一章「滿清末年」前面幾章先闡述了中國與西方的交流,從羅馬帝國直到近代西方的接觸,從古代中國的單純社會到當代中國與西方的融合。起初中國人不懂西方科技的先進而一堆人反對西方技術的引入,到後來作者以自己的父親自己製造輪船為例,而承認了西方技術的進步為引,導出大家開始接受了外界文化,因此開引了西潮!而承認則開始接受,更開始認知到中國需要改變了,如何讓自己國家進步,拯救自己國家就為第一前提。
於第二章「留美時期」,他為自己定位出自己的天命-找出中國缺少些什麼,然後向西方吸收所需的東西。因此大舉吸收並消化希望當自己學成歸國能有一番貢獻,對此作者更肯定自己的想法。他說:「一向被認為最終真理的舊有基礎,像遭遇地震一樣開始搖搖欲墬了。」雖說身在異鄉,作者的愛國心是有增無減。孫中山的出場,更表現出一切在變化中。  
第三部「民國初年」中,寫的是一個動盪時代。寫的是由學生開始昨天罷課,今天罷工,明天罷市,天天罷、罷、罷,這情形究竟到哪一天才結束?或者這就是改變的代價了。而作者似乎也知道這改變必然需要耗費相當大的成本,在文中也提到「任何運動總不免有死硬派的」而這些死硬派的反對就是會一大阻力了。
第四部「國家統一」是第三部的延續,作者寫出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政局,也是與現代史最相似的一部分。
第五部說了清代的陋規制度開始,讓西方人以為中國人斂財,而中國人也認為西洋人愛財,中西彼此利用,到後來整個中國社會觀念及組織的進步,一般人說中國的四萬萬人像一盤散沙,不如說中國的人事由許多自治的小單位構成的,而也從這小單位開始變革,如何在列強侵越下從事有效的組織,團結所有小單位的力量,即成了當代中國人的當務之急了。
第六部「抗戰時期」抗戰期間是中國近代史最黑暗的時期,日本全力向中國開戰,各大學也因此遷移了好幾次,看似波折實亦波折且坎坷,但正如作者在第六部「抗戰時期」的結語中:「路是迂迴的,正像曲折的長江,但是終于經歷二千多里流入黃海。」這明示出不屈不撓的中國象徵。作者似乎也遇見了未來的中國,「中國將在火光血海中獲得新生」,中國將獲得勝利並且因此重生。
第七部「現代世界中的中國」中國究竟在做些什麼呢?她可以說一直在黑暗中摸索。有時候,她似乎已掉進陷阱,像一隻蒼蠅被蜜糖引誘到滅亡之路。有時候,她又似乎是被一群武裝強盜所包圍,非迫她屈服不可。她自然不甘屈服,於是就設法弄到武器來自衛。總之,她一直在掙扎,在黑暗中摸索,最後發現了「西方文化」的亮光,這亮光裡有善也有惡,有禍也有福。但禍福未定,鴉片被強加到他身上的禍害,但卻也是中國獲得現代科學的種子,而這種子卻又可能夾帶著意想不到的禍患。機器及文化的大量傾銷,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卻也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。
七個部分,從頭到尾,慢慢鋪敘慢慢引導,引導讀者思考中國與其他文化之異同,思考這些差別的緣由。作者也說到迎頭趕上,卻不能一次吃得太多,結果就會完全吐出來,更是說一次改進不宜太躁進,否囫圇吞棗的下場就是四不像,失了根的中國,又會是怎樣的呢?
心得
寫這本書的閱讀報告,是個大挑戰,尤其已經是浸淫在數字管理三年多的我而言,閱讀這《西潮》讓我很不習慣,閱讀過程也很奇妙,這本書像是作者生平列傳,但也像是闡述中國歷史,更像是在表達中國文人對國家的愛國情操,要捍衛祖國的優勢,但到底那一成份比較多呢?或許已經不重要了!如果僅是自傳,那就只能淪為勵志性質書籍,多一本少一本差別不大;闡述中國歷史那也太古板了,歷史也僅是過去的意義,狂論過往,卻少有檢討未來該如何避免,這倒也太乏味, 讓人望之卻步;若僅是表達中國文人對國家的愛國情操,倒也太與人矯情之感。因此這本書我認為如此寫法是恰到好處!
《西潮》閱讀這本書時,隨著章節數的增加,隨著作者筆下揮毫,讓我有一種感覺,我正隨著作者冥想他所過去的一切,一幕一幕地播放回憶。而這回憶是悲是苦,也是喜更是樂,悲苦的是中國遭受各國的欺壓凌虐,各國視中國如洋蔥般剝、剝、剝、剝,無痛無養似的剝,他們更像水蛭一樣,開始不動聲色地吸走我們的血液,但一發現他們這些吸血鬼,想用刀報復拉他出來,他就會不客氣咬下一大塊肉;喜樂的是奠基於孔孟思想的薰陶-以德報怨及老莊思想的順應自然無違,二戰後的中國站在初步的和平及繁榮的起跑點上,以既有的藝術富藏與完美道德交織交融,融合現代科學的發展,中國將以超級加速度超英趕美。
批評或相關思考
對於作者在書中強調的中國在未來會成為世界的強國,現在真的已經實現了,共產體制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幾年來突飛猛進,世界強國的名單上,早以被中國佔據多時了,這是作者的先見之明,更是作者身為文人對國家的愛國情懷,
近幾年來北京堪說為中國的進步的代表,以2008的奧運會為例,水立方、鳥巢等大建築物拔平地而起,北京更藉此將建築物重新洗牌,高樓大廈更如春筍遍地而生,直往天際而蓋,似乎比誰更能直達天聽。
對於北京人甚至於中國大陸人來說,經歷過鴉片戰爭開始的一連番屈辱,中國人無非把一百零八年之後的北京奧運會變成是證明「中國一定強」的最佳表象。若能有機會一吐怨氣,誰人願說不? 藉著奧運的光芒,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效率進步及光環,這光環更也不禁令人開始懷疑到底是奧運引燃北京,還是北京強化了奧運的聖火?
提到現代化的北京,布幕、鎂光燈前的北京包裝得美侖美奐,令人耳目一新;掀開布幕除去包裝後,看到的是老舊不堪的舊胡同,這是北京不敢給人看到的,但胡同是城市普通市民生息的場所,對北京文化的形成及存在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,相較於代表皇家文化的紫禁城,胡同絕對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。一個文化不會只有一個亮麗的表徵,絕對還有另一個較為黯淡的內裏,兩體缺一不可。到了北京不看紫禁城不算到北京,到了北京不看那歷史上以胡同眾多而著稱的北京,還算到北京嗎?下文為《天下雜誌》報導:
北京為高速發展與城市規模放大,付出了慘痛的代價。原本充滿庶民文化的六千多條有名有姓的胡同,現在拆除剩下兩千多條。「很多像是豆辦胡同這些代表昔日北京人生活的胡同,都消失殆盡,」從小生活在北京胡同與大院的朱培表示,金魚胡同不賣金魚,已經不是印象中悠閒生活的老北京。
現在的北京快速發展卻淪為求快不求精,老北京跟新北京的連結也被切斷了,一個北京兩個世界逐漸形成,貧窮老百姓與富貴大富豪比鄰而居,協調也不融合。老北京有著深厚的人情味來連結,新北京蓋了許多現代化大樓,樓跟樓之間是不共通的,就像孤島一樣。中國做著一個夢想,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,布幕劃分兩邊,割開兩個世界,一個國家不可能一夜更新。中國,需要的是更多時間來喘口氣等等那落在後面的一腳,左腳拉右腳,才能跑得遠跑得快。

這本書總共分成了七部,分別為「滿清末年」「留美時期」「民國初年」「國家統一」「中國生活面面觀」「抗戰時期」及現代世界中的中國」。
在第一章「滿清末年」前面幾章先闡述了中國與西方的交流,從羅馬帝國直到近代西方的接觸,從古代中國的單純社會到當代中國與西方的融合。起初中國人不懂西方科技的先進而一堆人反對西方技術的引入,到後來作者以自己的父親自己製造輪船為例,而承認了西方技術的進步為引,導出大家開始接受了外界文化,因此開引了西潮!而承認則開始接受,更開始認知到中國需要改變了,如何讓自己國家進步,拯救自己國家就為第一前提。
於第二章「留美時期」,他為自己定位出自己的天命-找出中國缺少些什麼,然後向西方吸收所需的東西。因此大舉吸收並消化希望當自己學成歸國能有一番貢獻,對此作者更肯定自己的想法。他說:「一向被認為最終真理的舊有基礎,像遭遇地震一樣開始搖搖欲墬了。」雖說身在異鄉,作者的愛國心是有增無減。孫中山的出場,更表現出一切在變化中。  
第三部「民國初年」中,寫的是一個動盪時代。寫的是由學生開始昨天罷課,今天罷工,明天罷市,天天罷、罷、罷,這情形究竟到哪一天才結束?或者這就是改變的代價了。而作者似乎也知道這改變必然需要耗費相當大的成本,在文中也提到「任何運動總不免有死硬派的」而這些死硬派的反對就是會一大阻力了。
第四部「國家統一」是第三部的延續,作者寫出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政局,也是與現代史最相似的一部分。
第五部說了清代的陋規制度開始,讓西方人以為中國人斂財,而中國人也認為西洋人愛財,中西彼此利用,到後來整個中國社會觀念及組織的進步,一般人說中國的四萬萬人像一盤散沙,不如說中國的人事由許多自治的小單位構成的,而也從這小單位開始變革,如何在列強侵越下從事有效的組織,團結所有小單位的力量,即成了當代中國人的當務之急了。
第六部「抗戰時期」抗戰期間是中國近代史最黑暗的時期,日本全力向中國開戰,各大學也因此遷移了好幾次,看似波折實亦波折且坎坷,但正如作者在第六部「抗戰時期」的結語中:「路是迂迴的,正像曲折的長江,但是終于經歷二千多里流入黃海。」這明示出不屈不撓的中國象徵。作者似乎也遇見了未來的中國,「中國將在火光血海中獲得新生」,中國將獲得勝利並且因此重生。
第七部「現代世界中的中國」中國究竟在做些什麼呢?她可以說一直在黑暗中摸索。有時候,她似乎已掉進陷阱,像一隻蒼蠅被蜜糖引誘到滅亡之路。有時候,她又似乎是被一群武裝強盜所包圍,非迫她屈服不可。她自然不甘屈服,於是就設法弄到武器來自衛。總之,她一直在掙扎,在黑暗中摸索,最後發現了「西方文化」的亮光,這亮光裡有善也有惡,有禍也有福。但禍福未定,鴉片被強加到他身上的禍害,但卻也是中國獲得現代科學的種子,而這種子卻又可能夾帶著意想不到的禍患。機器及文化的大量傾銷,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卻也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。 
七個部分,從頭到尾,慢慢鋪敘慢慢引導,引導讀者思考中國與其他文化之異同,思考這些差別的緣由。作者也說到迎頭趕上,卻不能一次吃得太多,結果就會完全吐出來,更是說一次改進不宜太躁進,否囫圇吞棗的下場就是四不像,失了根的中國,又會是怎樣的呢?
心得
寫這本書的閱讀報告,是個大挑戰,尤其已經是浸淫在數字管理三年多的我而言,閱讀這《西潮》讓我很不習慣,閱讀過程也很奇妙,這本書像是作者生平列傳,但也像是闡述中國歷史,更像是在表達中國文人對國家的愛國情操,要捍衛祖國的優勢,但到底那一成份比較多呢?或許已經不重要了!如果僅是自傳,那就只能淪為勵志性質書籍,多一本少一本差別不大;闡述中國歷史那也太古板了,歷史也僅是過去的意義,狂論過往,卻少有檢討未來該如何避免,這倒也太乏味, 讓人望之卻步;若僅是表達中國文人對國家的愛國情操,倒也太與人矯情之感。因此這本書我認為如此寫法是恰到好處!
《西潮》閱讀這本書時,隨著章節數的增加,隨著作者筆下揮毫,讓我有一種感覺,我正隨著作者冥想他所過去的一切,一幕一幕地播放回憶。而這回憶是悲是苦,也是喜更是樂,悲苦的是中國遭受各國的欺壓凌虐,各國視中國如洋蔥般剝、剝、剝、剝,無痛無養似的剝,他們更像水蛭一樣,開始不動聲色地吸走我們的血液,但一發現他們這些吸血鬼,想用刀報復拉他出來,他就會不客氣咬下一大塊肉;喜樂的是奠基於孔孟思想的薰陶-以德報怨及老莊思想的順應自然無違,二戰後的中國站在初步的和平及繁榮的起跑點上,以既有的藝術富藏與完美道德交織交融,融合現代科學的發展,中國將以超級加速度超英趕美。
批評或相關思考
對於作者在書中強調的中國在未來會成為世界的強國,現在真的已經實現了,共產體制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幾年來突飛猛進,世界強國的名單上,早以被中國佔據多時了,這是作者的先見之明,更是作者身為文人對國家的愛國情懷,
近幾年來北京堪說為中國的進步的代表,以2008的奧運會為例,水立方、鳥巢等大建築物拔平地而起,北京更藉此將建築物重新洗牌,高樓大廈更如春筍遍地而生,直往天際而蓋,似乎比誰更能直達天聽。
對於北京人甚至於中國大陸人來說,經歷過鴉片戰爭開始的一連番屈辱,中國人無非把一百零八年之後的北京奧運會變成是證明「中國一定強」的最佳表象。若能有機會一吐怨氣,誰人願說不? 藉著奧運的光芒,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效率進步及光環,這光環更也不禁令人開始懷疑到底是奧運引燃北京,還是北京強化了奧運的聖火?
提到現代化的北京,布幕、鎂光燈前的北京包裝得美侖美奐,令人耳目一新;掀開布幕除去包裝後,看到的是老舊不堪的舊胡同,這是北京不敢給人看到的,但胡同是城市普通市民生息的場所,對北京文化的形成及存在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,相較於代表皇家文化的紫禁城,胡同絕對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。一個文化不會只有一個亮麗的表徵,絕對還有另一個較為黯淡的內裏,兩體缺一不可。到了北京不看紫禁城不算到北京,到了北京不看那歷史上以胡同眾多而著稱的北京,還算到北京嗎?下文為《天下雜誌》報導:
北京為高速發展與城市規模放大,付出了慘痛的代價。原本充滿庶民文化的六千多條有名有姓的胡同,現在拆除剩下兩千多條。「很多像是豆辦胡同這些代表昔日北京人生活的胡同,都消失殆盡,」從小生活在北京胡同與大院的朱培表示,金魚胡同不賣金魚,已經不是印象中悠閒生活的老北京。
現在的北京快速發展卻淪為求快不求精,老北京跟新北京的連結也被切斷了,一個北京兩個世界逐漸形成,貧窮老百姓與富貴大富豪比鄰而居,協調也不融合。老北京有著深厚的人情味來連結,新北京蓋了許多現代化大樓,樓跟樓之間是不共通的,就像孤島一樣。中國做著一個夢想,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,布幕劃分兩邊,割開兩個世界,一個國家不可能一夜更新。中國,需要的是更多時間來喘口氣等等那落在後面的一腳,左腳拉右腳,才能跑得遠跑得快。

 

這篇讀書報告中,許許多多是從網路上找來的,其中更有絕大部分是從天下雜誌的文章中去作改寫,

所以中間有很多寫法會發現跟之前寫法不同

從中發現 我可以藉改寫,去增加自己的寫作方式,這倒也不錯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救世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